教学心得体会

时间:2024-04-08 09:58:17
教学心得体会【精】

教学心得体会【精】

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马上将其记录下来,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心得体会1

在这一节中,张老师说:善于最精细、最灵动地感受语词,是朗读者至关重要的能力,是朗读好一篇作品的必备条件。这句话要表达什么?是说我们朗读时要特别重视对语词的感受。感受的单位不是语句,更不是段落和篇章。而是落实到文章最基本的组成元素——语词。为什么强调语词,是因为只有落实到语词,才能使感受进入具体而精细的层面。

举个例子,《春》当中有这样一句:“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对这段话的初步感受可以用“欣欣向荣”四个字来表达。如果只是这四个字,我们这样读就差不多了:孙老师范读1。但借助语词感受律的提示,我们发现,还需要对“园子,田野,对坐、躺、踢球、赛跑、捉迷藏,风、草”各个语词(意象)进行感受。感受的结果是什么呢?大概是这样:孙老师范读2。显然,从听感上来说,上面两种读法存在明显的差异,第二种表达更加灵动,也更加好听。有人也许会问:将感受落实到这一层面是否过于繁琐和细致。我们当然不提倡朗读过程的字字玩味,词词打磨。语词属于语句,语句才是表达的基本单位。但是,对于创作者来说,这种精细又是必要的。一旦精细地感受语词成为习惯,朗读者的思想感情就会始终处于一种灵动的运动状态中,由此其气息状态也处在一种变化状态中,从而直接改变了朗诵者的创作状态,呈现出灵活多变的声音形式。也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感受是朗读者至关重要的能力”。有些人天生有一付好嗓子,还有些人声音弹性特别好,这都是成为一名优秀朗诵者的有利条件。但如果没有精细的语词感受能力,那些天赋或者能力有可能成为摆设。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精细感受语词一定是尽可能贴近文本,所以也不会增加创作者的思想或者情感负担,相反,朗读者能从中获得更大的创作空间和乐趣。

在这一节中,张颂老师用了一多半的篇幅说一件事情:语词是抽象的,模糊的,间接性的,概念性的,有隔阂的。因此,仅仅“看见”或者“识别”出语词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作为朗读者,不仅要了解语词的明确含义,更要精确感受语词的具体色彩,以便准确表达作品的情理。朗读者如果只是阅读文本,充其量只是获取信息,要想获得具体感受,还要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将客观的语词概念与自己的生活实践、情感经历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主观的、明确的感受。

“朗读者对于作品,对于具体语词的理解必须有所皈依,拿定自己的主见,并努力从中获得具体感受。”这句话包含两重意思:一是理解要有主见,有皈依;二是感受要具体,而且要“努力”获得。

先看主见的问题。语词是抽象概念,对它的具体感受总是随着创作主体与创作情境的差异而千变万化。而对于一旦主体与情境确定了来说,感受就必须是清晰的,唯一的,不能模糊了事。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说:“你所要说的事物,只有一个词来表达,只有一个动词来表示它的行动,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因此就应该去寻找,直到发现这个词,这个动词和这个形容词,而不应满足于差不多。”可以反复阅读、细细揣摩的文字作品尚且如此,那么线性传播、稍纵即逝,有赖于人的直觉产生情绪感染的有声语言则更加强调具体和精准。没有主见,形成不了对文本、对语词的精细感受;没有皈依,我们的表达就容易变得飘忽不定。

再说努力的问题:张老师反复强调感受的具体性,具体到什么程度?从外在来说,要具体到意象的大小、远近、高低;从内在来说具体到身体、肌肉、器官。要想获得这种具体感受,一目十行的浏览是不够的,要付出足够的主观努力。举例来说,《春天的邀请》中有这样一句:“我听见春天在叩击窗棂。”在课堂练习中,学生开始的表达是这样的:“孙老师范读”,随后我要求他们用手指去敲打墙壁,去体会叩击、敲打、砸擂的区别。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明白了叩击与敲打、砸擂的区别。有了这种具体感受后,他的表达就变成了这样:“孙老师范读”。有了这样一番体验,我们就能动的:“朗读者对文字作品的语词,在理解上不能模棱两可,应使语词符号的代表性及其明确,在感受上更不应含混不清,应克服语词符号的间接性所极易造成的隔阂。这样,听者从朗读中获得才是世间事物的真切映像,才是文字作品的精神实质。”

没有人是天生的朗读者,感受的能力和习惯要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从小到大,我们习惯了作为文本的“阅读者”而非“朗读者”来接受文本。作为“阅读者”也会有所感受,但是这种感受往往是概念化的,或者是浅表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表象碎片。在当下人们被手机所俘虏,更习惯浅阅读、快阅读时这种情况就更为普遍。以这种状态开始朗读,很容易陷入“见字出声”的彀中。而当我们以“朗读者”的角度看待文本,就需要以更加主动的态度面对文本,面对文本中的语词,在强烈的表达愿望驱动下,自觉地、主动地、精细地感受语词。这也许就是“语词感受律”的意义之所在。

教学心得体会2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学生掌握的平面图形的特征和矩形,矩形周长的计算基于教学,是学习矩形,面积计算的基础,还要进一步研究面积的图形和三维图形表面的基础,所以这部分内容在几何和图形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于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他们的形象思维仍然占据主要地位,他们更加注重有趣,有趣,新奇的事物,对于这个抽象的知识领域来接受它是相对困难的。然而,他们对有用的数学感兴趣。因此,学习材料的选择和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应该注意数学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使他们自己感觉数学,并且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这里我王老师这一课,谈谈自己的经验听后:

一、创造场景,激发兴趣。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只有当数学问题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数学才是具体,生动,充满活力的,才能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和创新。上在课程开始的时候,王建立了这样一个教学链接:黑板和国旗有一张脸,如果你匹配整个游戏的一面,你会选择哪个?这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二、全面感知,引导施工。

从内容的角度来看,这一课的概念是更多的教师没有机械地交给学生什么是面积,什么是面积单位。但在充分运作,合作和交流中建立和了解区域和面积。通过让学生参考一个手指,触摸,比对象的表面的比率被引导到他们的区域。让学生观看黑板和电视屏幕,那大。学生可以一目了然。然后让学生触摸数学和练习封面,什么感觉?然后与它们的尺寸进行比较。谈谈你是怎么回事。根据学生的经验,一般可以用来比较重叠方法的大小。这样,形成区域的概念是深入的,在各种感官知识的基础上建立区域的概念,逻辑,

在需要这种链接的统一区域单元的经验中,教师仅仅呈现学生猜测两个区域接近不同矩形的形状。思考:如何比较这两个矩形区域的大小 ……此处隐藏14395个字……无味而且让学生感觉很吃力。

以上是我学习新课标得的一点体会,希望在以后的教学走过能继续探索,真正让学生在快乐中轻轻松松学好数学,提高自身的数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心得体会14

周二教研时间,我们按照学校要求集体学习了《语文新课程标准》。

通过阅读,使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体验到教学的乐趣,让我感到豁然开朗。通过学习新课标,我学到了不少新的教学理念。《新课标》它主要是对教师如何教教材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在以往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突出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在课程学习中“人”的作用,尤其是学生的作用,还注重教学法的指导。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地研究学习新课程标准,明白新课程“新”在什么地方,怎样才能体现“新”字。

我认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改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要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多样性的学习方式。《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已是我们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让学生学会学习

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要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主体精神得到发挥、主体人格不断完善、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兴趣盎然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学生的思维状态如何,直接影响学习的效率。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鲜明生动的情景,激活学生思维的兴奋点,真正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思结合,乐于参与。

(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总之,课程的革新,还必须落到实践当中去,在探索中前进,愿我们的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大道上能走得更好。

教学心得体会15

现在,习作教学是我们绝大多数语文教师的“头疼”之事,课余之时免不了在埋怨孩子:语句不通顺,不会运用词语,或在日常生活中没有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到了习作时便觉得无从下笔等等。以上现象,我们农村教师更是屡见不鲜。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经过几年的思考、摸索,现在终于有了点眉目——采取简便有效的措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解决作文无话写的问题

1、每天一个“精美”【词语、名言、片段】摘抄(在教室后面黑板墙开辟“今日语言积累”专栏,展示班上习作精彩语段或学生摘抄的美段,并利用放学时间进行美文朗诵)

2、训练学生写“每周一文”

3、每周一篇美文摘抄、评点,写感受。

坚持不断地训练,一年来,绝大部分同学完成了4本读书笔记,写了近40篇课外习作。积累了丰富词汇,增强了语言的魅力,提升了作文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思想境界,激发了学生的潜能。

(二)激发兴趣,解决不愿写的问题

学习兴趣可以调动学习积极性,当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时,总是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取得学习成功的先决条件。因此,我主要采取了一下措施,激发学生作文兴趣,调动积极性,使学生愿写作文。

1、以尖子生激发兴趣。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抓尖子学生做到促进潜能生。对尖子生多下功夫、多指导,鼓励拔尖,用尖子生领路从而激起全体学生的作文兴趣。

2、开发潜能生激发兴趣。许多潜能生往往会被我们忽视,潜能未及时被发掘。一次习作教学让我恍然大悟,小帅的表现让我发现了潜能生的潜能发掘的必要性、及时性。即:在我进行《掰手腕比赛》习作教学课堂上,我通过开展精彩的掰手腕活动,让学生纪实习作,我们班59人,两人一组,刚好缺一个搭档,我这老师只好上阵了,为了活动更好地开展,我选一位高个子男生((小帅)为对手。活动顺利进行着,谁都知道,对手小帅同学绝对不是我的对手。第一局,我赢了,可是小帅他并不服输,可看出,他在暗暗下决心下一局把我打败。于是第二局,我稍微收点力,让他艰苦地赢了,他兴奋不已。第三局怎办呢?我赢,小帅会失落,会遗憾;而我输,学生们又会怎样?最终我做出决定——我找借口:老师手痛了,赢不了小帅同学了,最后一局为小帅同学赢。而后我没顾虑那么多,继续进行习作指导,谁知,当我让同学们自定文章题目时,小帅同学的题目让我以及同学们意想不到——委屈的赢。这是同学们认为最好的一个题目。潜能所在,令人惊讶。(小帅是班上平时习作最差的学生之一)因此,对于潜能生,我非常注意他们的点滴进步,多表扬、多指导,鼓励进步,从而激起全体学生的作文兴趣。

3、挑选范文激发兴趣。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对优秀作文讲评之后就教室后墙壁上搞一个专栏展示出来,还定期把学生作文编印成一个小册子让大家学习借鉴。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习作得到肯定及展示,都非常高兴和激动,从而激发起了写好作文的兴趣。

(三)注重作文的评改,解决写不美的问题

1、批改过程中要善于发现美。交上来的不是每一篇都是美文,但是每一篇中都有“美”所在。即:一个用的恰当的成语、用的恰当的比喻句或拟人句、或是一个精美的片段等等,我都会用红笔清清楚楚的圈画出来,并在旁边写上一两句赞美的批语,从而促进同学们在下一篇习作中出现更多的此类“美”,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培养每一位学生学会批改别人的习作。对于学生的习作批改,我不是每一次都是自己全批全改,而是挑选一些恰当的安排在课堂上让学生互改。我们必须交给学生批改的方法,我给学生们的路子是:首先寻找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接着寻找不通顺的语句,给改通顺;再次就是寻找“精美”——恰当的成语、用的恰当的比喻句或拟人句、或是一个精美的片段,写得美的开头或结尾等等,最后指导学生给习作写上评语。让学生学会批改习作,能更好的让学生发现习作中的不足和优点,相互学习,从而更有效地提高习作水平。

3、我注重给学生写上激发性的评语。学生写作文有时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诉说自己的烦恼和困惑或不满,我根据各个学生的情况勉励之,开导之。其中一位男生因病休学一学期,最后还得重读一年五年级(留级),而他是那么不愿意,于是,他在习作中述说自己的烦恼及不满(因为是老师及父母要求他留级的,他本来是尖子生),为了转变他情绪,调动他兴趣,我给他写上这样的批语:“新的环境磨练新的意志,新的老师、新的同学会给你更多的开心、幸福,请你尽情享受幸福吧!梦想就在脚下。”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又看到了他灿烂的笑脸。此时,又让我发现: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给予激发性的评语,对于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心得体会【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