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1新课程观强调:
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课程实施更多地应该是如何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一理念?本人结合“圆柱的体积”一课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片段一]
师生共同探究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对公式加以应用。师出示教材例4(苏教版第12册P8):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20平方厘米,高是1。5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由于课前学生已进行了预习,多数学生是按照教材介绍的解法来解答:
1.5米=150厘米20×1150=3000(立方厘米)
师:这道题还有其他结果吗?(学生又沉入了深思)不一会儿,另外两种结果纷纷展现:
①20平方厘米=0.002平方米 0。002×11.5=0.003(立方米)
②20平方厘米=0.2平方分米 1.5米=15分米 0.2×115=3(立方分米)
师:为什么会出现三种结果?
经讨论,学生才明白: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将得到不同的结果。
[片断二]
巩固与应用阶段,我将教材练习二中的一个填表题进行了加工组合呈现给学生这样一个表格。
学生填表后,师:观察前两组数据,你想说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小组交流,最后汇报。
生1:两个圆柱的高相等,底面积是几倍的关系,体积也是几倍的关系。
生2:两个圆柱的高相等,底面积越大,体积就越大。
师:观察后两组数据,你想说什么?
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很容易说出了后两组的关系。
学生的表述尽管不是很准确完美,但已说出了其中的规律,而这个规律正是解答练习二第17、18题的基础,又为下一单元“比例”的教学作了提前孕伏。
[片段三]
教材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题:量一个圆柱形茶杯的高和底面直径,算出它可装水多少克?
学生动手测量自备的圆柱形茶杯的有关数据并计算它的体积。
师:水的生命之源。人每天都要饮用一定量的水,请大家课后查阅相关资料,计算自己每天需要饮用几杯水(自己的杯子)才能保证健康,并把自己对水的想法写下来,下节课我们再交流。
[教学反思]
精心研究教材是用好教材的基础
教材作为教学的凭借与依据,只不过是编者对学科知识、国家要求与学生进行整和思考的结晶。但由于受时间与地域的影响,我们在执行教材时不能把它作为一种“枷锁”,而应作为“跳板”——编者意图与学生实际的“跳板”。因此,教学时,我们要精心研究教材,揣摩编者意图、考虑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利用教材。
1、挖掘训练空白,及时补白教材。编者在编写教材时,也考虑了地域、学科、时间等因素,留下了诸多空白,我们使用教材时,要深入挖掘其中的训练空白,及时补白教材。[片段一] 中的例题教学,就挖掘出了教材中的训练空白,并没有把教学简单地停留在一种解答方法上,而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将得到不同的结果”的道理,从而学会多角度考虑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找出知识联系,大胆重组教材。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结构,知识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在教学时不能只着眼于本节课的教学,而应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知识系统。[片断二]的表1仅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体积公式,此外无更多的教学价值,而重组后的表2不仅实现了编者的意图,而且为“比例”的教学作了提前孕伏。走出了数学教学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点教学”的误区。
落实课标理念是用好教材的关键
能否用好教材,关键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否落实了新课标的理念。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我们的数学教学不能再以学科为中心,而应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教材在编写时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要心里装着学生,使用教材前反复琢磨,怎样的教学才能符合新理念。前两个片段就突破了“学科中心”和“知识中心”,走向了“学生中心”。[片断三]在教材关注学生的基础上向深层发展——不仅让学生动手测量,动脑计算,而且让学生在课外展开调查研究;不仅关注知识技能,而且关注了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对生命之源——水的自我看法)这一片断的教学,其价值就在于渗透了人文关爱。
学生获得发展是用好教材的标准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常常脱离教材,片面追求新课程的形式,而忽略了实质——“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每个学生在一节课的40分钟里获得最大发展应作为我们用好教材组织教学的追求。本节课紧扣教材,“以本为本”,着眼学生的发展,无论是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都获得了最大发展。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2一、让操作更详实,留下思考的痕迹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组织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探究发现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认识,从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动脑、概括分析、抽象推理等,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尤其是对于几何知识的学习,课堂教学中的动手操作就显得更加重要。究竟自己在教学的时候是否用好了学生的操作,让学生对操作的过程有深刻的体会与认识,在操作中是否激起了学生的思考。留下自己思考的痕迹,为进一步探索知识做好准备。
二、让观察更细致,寻找知识的联系
数学观察力,是新课标中对提出学生应必备的一种重要数学能力。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要学会观察,挖掘知识之间的联系,真正体现操作的价值。通过学生直观的观察,让学生去挖掘数学本质上的一些联系,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有一个完成的体验过程,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三、让探索更深入,渴求方法的掌握
如果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重视学生的操作经验积累,并形成一定的方法,相信学生在沟通新知和旧知之间的联系时会更加的自然而然,也能顺利的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因此,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的探索过程更加的深入,形成一定的学习方法,为今后的学习积累知识经验的同时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3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圆柱的体积公式后进行的解决问题。这要求学生对圆柱的体积公式掌握的比较扎实,并要求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通过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掌握问题解决的策略。使 ……此处隐藏9429个字……继往地与集体备课成员沟通、交流,共同探讨教改新路,让课堂教学更高效、更优质。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14圆柱的体积这局部知识是同学在有了圆柱、圆和长方体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知识和技能上,通过对圆柱体积的具体研究,理解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在方法的选择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想象、实际操作,从经历和体验中考虑,培养同学科学的思维方法;贴近同学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解决问题,体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使同学乐于探索,善于探究。
在圆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中,给予同学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同学的探究的欲望,培养同学的空间想象力。我把圆柱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就是把一个新图形转换成一个我们学习过的图形,通过讨论,争鸣从而得出比较深层的数学知识,这种思维的火花,我们老师应和时捕获,让它开得绚丽多彩,从而让同学的个性能得到充沛的培养。让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给自身带来了巨大的胜利感和喜悦感,我们老师这样才干寓教于乐,从而达到了事半功倍了。
《圆柱的体积》课后反思
本节可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学第十二册﹙人教版﹚《圆柱的体积》,以前教学此内容时,直接告诉同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公式:V=S和,让同学套公式练习;我教此内容时,不按保守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同学自身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从而获得知识。对此,我作如下反思:
一、同学学到了有价值的知识。
同学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的知识是“活”的,这样的知识对同学自身智力和发明力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同学在自身艰苦的学习中发现并从同学的口里说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具有个人意义,理解更深刻。
二、培养了同学的科学精神和方法。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强调让同学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同学动手实践、观察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三、促进了同学的思维发展。
保守的教学只关注教给同学多少知识,把同学当成知识的“容器”。同学的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记忆、模仿,往往同学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维根本得不到发展。而这里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景,同学在兴趣盎然中经历了自主探究、独立考虑、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过程,发现了教学问题的存在,经历了知识发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从而促进了同学的思维发展。
本节课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缺乏之处是:由于同学自由讨论、实践和考虑的时间较多,练习的时间较少。
新课程观强调: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课程实施更多地应该是如何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一理念?自己结合“圆柱的体积”一课谈谈自身的实践与考虑。
[片段一]
师生一起探究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对公式加以应用。师出示教材例4(12册P8):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20平方厘米,高是1.5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由于课前同学已进行了预习,多数同学是依照教材介绍的解法来解答:
1.5米=150厘米 20×1150=3000(立方厘米)
师:这道题还有其他结果吗?(同学又沉入了深思)不一会儿,另外两种结果纷纷展现:
①20平方厘米=0.002平方米 0.002×11.5=0.003(立方米)
②20平方厘米=0.2平方分米 1.5米=15分米 0.2×115=3(立方分米)
师:为什么会出现三种结果?
经讨论,同学才明白: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将得到不同的结果。
[片断二]
巩固与应用阶段,我将教材练习二中的一个填表题(表1)进行了加工组合出现给同学这样一个表格(表2)。
同学填表后,师:观察前两组数据,你想说什么?
同学独立考虑后再小组交流,最后汇报。
生1:两个圆柱的高相等,底面积是几倍的关系,体积也是几倍的关系。
生2:两个圆柱的高相等,底面积越大,体积就越大。
师:观察后两组数据,你想说什么?
有了前面的基础,同学很容易说出了后两组的关系。
同学的表述尽管不是很准确完美,但已说出了其中的规律,而这个规律正是解答练习二第17、18题的基础,又为下一单元的教学作了提前孕伏。
[片段三]
教材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题:量一个圆柱形茶杯的高和底面直径,算出它可装水多少克?
同学动手丈量自备的圆柱形茶杯的有关数据并计算它的体积。
师:水的生命之源。人每天都要饮用一定量的水,请大家课后查阅相关资料,计算自身每天需要饮用几杯水(自身的杯子)才干保证健康,并把自身对水的想法写下来,下节课我们再交流。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15一、导入时,要突破教材,有所创新圆柱的体积的导入,课本是先让学生回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它们的底面积乘高来计算”,再接着马上提问:“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让学生们猜一猜。猜想计算方法固然有好处,但要让学生马上做实验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我觉得这样教学引入,学生的思维跳跃得太快,衔接性不强,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实验的用意,课堂效果就会明显不佳。我认为,不妨在回忆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之后,接着复习一下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猜想,并能更好地联系旧知,思维过度自然、流畅,便于学生的思维走向正确的方向,这时教师的引导才是行之有效的。
二、新课时,要实现人人参与,主动学习学生进行数学探究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思考空间,创设实践操作的条件,营造出思考的环境氛围。教学“圆柱的体积”时,由于学校教学条件差,没有更多的学具提供给学生,只是由教师示范演示推导过程: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若干份(例如,分成16等份),然后把圆柱切开,照课本上的图拼起来,圆柱体就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接着教师指导学生悟出这个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哪一部分的长度,宽是圆柱哪一部分的长度,高是圆柱的哪一部分的长度,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的道理,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学生没有亲身参与操作,就缺乏情感空间感觉的体验,而且这部分又是小学阶段立体图形的教学难点,学生得不到充分的思考空间,也不利于教师营造思考的环境,不便于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已知图形体积和教学思想去解决这一问题。学生缺乏行为、认知的投入和积极的情感投入,所以,课堂效果差就可想而知了。
三、练习时,要形式多样,层层递进
例题“练一练”中的题目都比较浅显,学生还能容易掌握,但遇到多转几个弯的题目就束手无策了。所以,为了让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计算圆柱的体积,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多动脑,花心思去考虑怎样才能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不同类型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