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读书笔记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书笔记不能忘了哦。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医生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医生读书笔记 篇1日瓦戈是一个知识分子,从事的是广施仁爱,救死扶伤的医生职业。他是一个善良正直的人,他耳闻目睹和亲身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沙皇专制统治带来的苦难,同情人民,渴望改变旧的生活秩序。因此当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来时,他真诚而欣喜的欢迎它,认为它是一次“了不起的手术”,“巧妙的一刀,便把多少年来发臭的烂疮一下子切除了”。随后革命初期发生的破坏,混乱和苦难,还有发生的一系列暴力血腥事件,使得日瓦戈陷入迷茫和思考之中。他痛苦,犹豫,徘徊,希望在大自然和爱情中寻求个人的安慰和解脱。之后他随同妻子一家人离开莫斯科,避居穷乡僻壤去过田园隐居的生活,以求自食其力。但事与愿违,他被红军游击队掳去当了军医,过了18个月的野营生活,一直处在被捕与处死的威胁之下。在这样压抑的生活中,日瓦戈碰到了女友拉拉,虽然两人的出身不同,但是却相见恨晚,很快两人就陷入了热恋中,但是他们的爱情却不被世俗所认可的,而日瓦戈也经历着思想和心里的剧烈斗争,后来又经历过许多事情,拉拉和日瓦戈没能在一起,日瓦戈最终猝死于电车上。
纵观整部小说,我认为它充满了深深的人道主义。像小说中的日瓦戈和拉拉一样,他们都是无法选择自己命运的人,即使日瓦戈很喜欢拉拉,但是他不能不顾和他一起长大的妻子的感受和罔顾照顾他长大的托尼亚一家,他是被硬拉着当军医的,等等这类事情都是他无法摆脱,无法自己决定的;而拉拉是一个有夫之妇,在那样动荡的时期,一个女人怎么有能力来主宰自己的命运呢?但是日瓦戈和拉拉的爱却是那么纯真和热烈,他们的爱就像天空和大地,森林和小溪那样和谐美好,他们如此相爱,是因为他们觉得彼此心灵相契,同样追求个性的`自我完善。很喜欢拉拉伏在日瓦戈遗体上说的一句话:“生命的谜、死亡的谜、天才的美、质朴的美———这些我们是熟悉的。可是天地间那些琐细的争执,像重新瓜分世界之类,对不起,这完全不是我们的事。”他们活的太纯粹了,根本不属于这个纷扰的世界,有点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味道。他们的悲剧在于没有实现自身的尊严的自觉性,不能自觉的把握自己的命运。
放眼现今,我们又有多少人可以把握自己的命运,可以自觉抵制非理性行为呢?我们被时代的潮流推着朝前走,我们做事瞻前顾后,被各种生活琐事所牵绊,我们的手手脚脚都像上了锁,每挪动一下都要痛一下,所以我们就无心顾暇自己,对自身尊严的实现根本很少考虑,或许我们都应该重读这本经典,思考我们这个社会,还有我们自己!
医生读书笔记 篇2《阿图》主要讲述了一位年轻、出身医学世家、毕业于名门学院的新手医生阿图,满怀抱负进入梦想中的白色巨塔,从硬着头皮第一次拿起手术刀,第一次气管切开等种种历练,眼看身边热忱满腔的医生沉沦,面对种种无法解析、难以治愈的病症,体验生命从自己手中一丝丝逝去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记述了医学工作者的无奈、无助,对于初涉临床工作的我是个警示,更是种鼓舞。
“你们所投身的领域是一个特殊的行业,不管医生还是科学家,考虑的都是事关人类存亡的大事,但殊不知其自身已经岌岌可危了。我们的成功受到知识和能力极限的限制,受到疾苦和死亡必然性的限制这个行业需要科学,需要艺术,需要革新,需要追求,也需要谦卑,但它的奇妙之处在于:它最需要你的参与!”这是阿图葛文德对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毕业赠言。
我们必须认清这么一个现实:医学并不是一门完美的科学,有时需要一些经验,有时还需要一点运气,然而我们知道的和我们追求的目标之间总会存在一段差距。医生总是面临两难境地,有时需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医疗决策。而这样的决策,是否会带来可能的并发症呢?确凿性的答案难以回答,毕竟“医疗上的决定是错综复杂的。
当你遇到三岔口的时候,很难决定要走哪一条,但是又不得不选择其中的`一条路。就好像阿图第一次做深静脉穿刺,第一次做气管切开,要求我们要果断决策,敢于实践,但又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矛盾。 “像机器一样完美”成为医学界的一种目标——医生只有不断的练习再练习,重复再重复,终生学习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犯错可能性。同时我们也要认清这个事实:医生都要面对变化莫测的情况——信息不充分,科学理论含糊不清,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永远不可能完美。即使是最简单的手术,医生也不可能向病人保证术后一定会比原来好。教科书里讲过各种病的典型症状,但是在临床上,无法找到一个病人能把所有的典型症状都见全,尤其许多的病本来就难以鉴别诊断。唯有通过不断的练习、积累、总结,谨小慎微才能把失误率降低。
但是工作强度大,工作压力大,医患纠纷多等问题时刻都在困扰着医学工作者,最炽热的心,也会被冰冷的态度所浇灭,以前觉得病人痊愈后的一声谢谢是最大的成就感,但现在这些成就感更多的来自化验单上无声的数据。要有这样的认识:医生属于一个孤立的世界,一个不断流血、不断实验、不断切开人体的世界很容易被孤立,就连我的家人也很难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医生常被人们认为是冷血,没有人情味,面对活生生的病人成表现出冷漠的样子。事实上,这正是一名医生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之一。至少,在医学医疗活动中,这种表面上的冷漠是有必要的。
医生在情感上会比较冷静,能理性看待所有不确定的事情,不会因为恐惧或感情用事而歪曲事实。我们无法获得每一个病人的谅解及感激,但是最起码也应该做到无愧于心。
医生读书笔记 篇3“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谨慎而后行医”这句话是我在一位德高望重的医生的博客中看到的,当时感觉说的非常好,就记了下来。今天读完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发现这句话正是这篇文章的一个非常恰当的缩影,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这不正是孙思邈所强调的行医所必需的“精”与“诚”吗?在《大医精诚》中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即为“精”;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此为“诚”。不论是这位医生的`话,还是《大医精诚》这篇文章,两者都极为准确的概括出了作为医生这两个最基本的品质--技术精湛,品德高尚。
自古至今,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很多的名医,像李时珍,孙思邈,张仲景等等,他们不但技术精湛,医德更是高尚,正因此才被当时的老百姓所推崇,被历史所铭记。祖国医学繁荣发展离不开诸如此类的人。他们本着仁术、仁心治病救人,为后代的医者树立了榜样。像东汉茗仪张仲景以救人活命为己任,以仁爱救人为准则,指导自己的医疗实际活动。明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著成了《本草纲目》的巨著,该书吸取了后代本草著作的精华,纠正了以前的错误,并冒着违反统治者意 ……此处隐藏4571个字……儿童来处理问题,比如遇到问题喜欢逃避;父母自我状态即是把自己当成父母一样来处理问题,比如像个法官一样挑剔和教育别人,而成人自我状态则是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三种状态没有绝对的好坏之称,但我们只有处在成人自我状态,才能更好的了解自我。
这些状态和自己的成长经历有非常大的关系。我们现在所存在的状态是对过往经历的.一种感受。也就是说经历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看待这些经历,这就好比同一父母所生的双胞胎即使经历相同,也会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因为他们对自己经历的看法不同。
我们常说:三岁看老。一旦我们在童年的时候决定用什么样的态度和价值观,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中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价值观,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于是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大脑里的信念和预期。换句话来说,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打个通俗的比方,如果我们一直确信自己运气差,就会发现,在经历的所有事情中,我们都是运气差的,即便有时候我们有可能中奖,也会因为“某些原因”而与中奖失之交臂,而这种失去,大多与自己相关。
说了这么多,最想表达的一点,就是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要逃避,正视它,诚实的对待自己,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才能更好的处理,包括情绪问题。
医生读书笔记 篇11日瓦戈医生让我觉得很有《白痴》里面梅什金公爵的影子,仁慈善良,极具自我牺牲精神,保守又先进,是极度矛盾的综合体。感情方面,作为一个普通人,对拉拉毫无保留的爱让他陷入对妻子的背叛和愧疚以及对孩子的责任的深渊;职业方面,作为一个医生救死扶伤是天职,为了拯救更多的人,他必须游走在敌我双方之间,时而是忠臣时而做叛徒,更甚至在紧要关头还不得不亲手结束了一条生命;信仰方面,作为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他无法挽住时代的狂澜,但能够坚持自我,没有迷失在革命的狂热中,始终忠于自己,即使微弱也一直呼唤着自由与独立。
“马车夫载着戈尔东经过了许多被毁的村庄……在这些被战火夷平的村庄里,有如置身于寸草不生的.沙漠中,从这一头可以一直望到那一头。那些劫后余生的老年妇女,每人都在自己的废墟中间搜挖着,翻拨着灰烬,不停地把一些东西收藏起来,似乎周围还是墙壁,所以外人看不见她们。
相对于对战争的抵制态度来说,就革命而言,日瓦戈医生持乐观的态度,“他相信一切都会变好,生活中的一切他都能得到,亲人都能找回来,都能和解,什么都能想到并表达出来。”现实却给了他一个响亮的耳光:新政权并没有为他、为人们带来更好的生活,他甚至一度徘徊在濒死边缘。这也许就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医生的天性,医者仁心,他对生活、生命所持的更是一种感性和善意,而不是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理性思维。但作者却不一样:“他们的凶残被视为阶级意识的奇迹,他们的野蛮行为被当成无产阶级的坚毅和革命本能的典范。”拉拉的丈夫——坚定的革命战士安季波夫,一个单纯又真诚的革命信徒,却在赢得了数次胜利后被划入了革命的清理对象,而最终走向了自我了断的悲剧。满腔热血值得歌颂的话,那盲目的热情也许就并不尽然了。急于求进可以毁掉一个人,更能够毁掉一个社会。社会的发展需要倾听每一个人的声音,而不是为了主旋律的乐谱,简单粗暴地划掉不和谐的某些音符。
总的来说,我觉得作品的主题并不在于反对,不是反对战争、反对革命,而是反思。无论是在和平岁月还是动荡年代,每一声音都值得去倾听,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少一些盲目,多一些思考,偏执的所谓信仰远比不上自由与救赎的力量。
医生读书笔记 篇12《日瓦戈医生》这部解冻文学时期的长篇小说,因帕斯捷尔纳克凭借它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更具有传奇色彩。故事的男主人公尤里·日瓦戈是一名医生,但是在他成为一名医生之前,更准确的说,是他的这一生,都过得非常之坎坷,有点生不逢时的有伤感。首先是被父亲抛弃,尔后失去母亲。长大后,才当医生、成了家不久,便被应征入伍,随后更是颠沛流离,认识了女友拉拉,经历了他认为最美好的'爱情,经历过各种生离死别,最后在坐电车的时候,心脏病发,猝死于车上,终于完结了他痛苦的一生。
在我看来,日瓦戈医生更大程度上来讲,是死于一种孤立无援的孤独感。战争,无论什么时候都是罪恶,是所有不幸发生的根源。革命,本来就是要流血的。到底一直以来被颂扬的十月革命,以及前后的一系列战争,带给俄罗斯人们是福多于祸,还是祸大于福呢?我不是政治学家,也不是历史研究者,无法从这一深层次去评论它。但是就我自己的观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后果,我觉得这场战争对于俄罗斯当时的群众来说是一场灾难。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知识分子更是痛苦。
对,每个人都被洗脑了,大家都接受了这些凶残被视为阶级意识的奇迹,野蛮行为被当成无产阶级的坚毅和革命本能的典范。只有他,医者仁心的他,怎么也接受不了战争的残酷。医生是救人的,怎么可以变成侩子手呢?在亲眼目睹了这一切,亲身经历了所有,他变得又疲倦又孤单。就想孤身一人走在无垠的沙漠,看不到尽头,看不到希望,或许,只有死,才是最好的解脱。
医生读书笔记 篇13林肯公园附近的1524号馆址就是被誉为“世界外科圣殿”的国际外科博物馆。
这家博物馆的创始人——麦克斯医生生于1880年,原籍匈牙利。19岁来到芝加哥,1904年毕业于罗斯医学院。然后他自己开始行医,医治了无数的病人,成为享有盛誉的外科医生。他的性格在外科医生中当属凤毛麟角,仅仅操纵手术刀,无法使心安宁,于1935年创办了国际外科大学。当了大学校长,他仍不满足,深感还不能表达他对于外科的热爱和献身,于1954年买下了这座四层的灰色楼房,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外科博物馆。
把那些残破的无可救药的肢体和脏器,从整体上切割下来,把那些可堪修补的部分穿针引线地缝缀起来,这是什么?这就是外科。于是,外科的器械就同木匠和铁匠,同缝纫匠和箍桶师没有根本的区别。如果一定要找出他们的.不同,那就是外科医生的布料更昂贵,式样更简单,针脚更细密,操作的台案更狭小。而且,他们的产品往往是无法展示的,深藏在人体的洞穴中。
医生读书笔记 篇14高尔基以前说过“书是人类进一步的阶梯。”《杜立德医生》这本书就像阶梯一样让我走上去,获得更多知识。
《杜立德医生》这本书童话小说,里面有许许多多的主人公,不过最重要的是:杜立德医生,他非常聪明善良、是一个天然科学家,也是医生和兽医。汤米是杜立德医生的助手,他勤奋好学、乐于助人、能说会道鹦鹉,还有黛黛、波尼、吉卜······他们也都是杜立德医生的还朋友。
《杜立德医生》这本书告诉了我品好书、做好人、享受好生活!而且他还让我只知道了许许多多的知识,如:地理、动物的.语言,这里面的人物中我最喜欢的是杜立德医生和汤米,动物我最喜欢鹦鹉,因为杜立德医生善良、聪明、乐于助人,汤米勤学好问,鹦鹉能说会道。故事当中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是杜立德医生的朋友,只要他有困难动物们就尽全力帮助他。
每个人只要有一个善良、乐于助人的心,所有的人就会都是你的朋友。人生就是这样,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你只要一直善良下去,你一定会变成最幸福最幸运的人。